[十八]評量項目、比例與說明 C

[說明J
 指明要那麼多項目,一是我不在現場,不夠明確我就無法了解,影響課程的推動。比方,時間的長短,配上內容的詳簡,
 我會知道態度;職掌可以看到是否平等交流互動;出缺席、遲到早退、討論狀況,可以看到每個人對自己對小組的態度與
 人際狀態;……這裏面總可以看到許多訊息,必要時要提醒或處理。

 二是現在的年輕朋友已經變得不知道要怎樣做一件事;這不怪他們,就只有明確交代並提醒。進教室不就是要學習嗎?從
 不會到會。我不需要假設他們會;我也不抱怨他們居然不會,誰有義務準備好讓我喜歡?一切從零開始,他們資質很好,
 把心打開,很快就會了。

 三是我不要製造模糊空間,製造我可以決定他們生死的猜測和機會,而是根據每個人選擇進教室時雙方都了解、承諾的遊
 戲規則,這點非常重要。民主是以人有沒有自覺和尊嚴為前提,我不願意人與人之間有不平等的狀態。我要看到學生從做
 中體驗到為自己做一件事的意義;而不是揣摩別人心意,避開處罰,取悅別人。我也要檢視我有沒有權威第一境--壓迫的
 心態。我明確知道我不要人與人的關係是上下、是傾斜、是緊張不安又遙遠的。這麼細節的約定,和課程立場做自己生
 命的主人,仍然緊密在一起。我做的就是這個工作。

[說明K
 這門課的學習,是由自己出發和大家一起進行的;不管正向或反向的反應,每個人都會有獨特的貢獻。所以不是一個人單
 獨做,是要和小組一起,也要和班上所有人一起做,這樣產生的能量是很驚人的。

 想像一下:在餐廳或宿舍交誼廳裏,各小組不約而同的來到這裏各自討論,後來變成二組、三組、……所有小組一起加入
 ,甚至變成雙方、三方互相辯難的場面。這對他們的知識、學習、人際關係、生命體驗會造成多大的影響!這十足挑戰到
 傳統的學習觀念和心態。學生可興奮了,那是他們自己在遊戲規則的推動下創造出來的人生風景,有活著、伸展的強烈感
 覺。
 

[說明L
  1.E世代的學生一樣怕孤獨,一樣的怕寂寞,一樣要溫暖,甚至更渴望。但是活在電子時代,他們「宅」得很,以為網路、
  電訊就能解決人的問題。實際呢?他們在虛擬的世界怡然自得,見到人就遜斃了,表達、溝通,生澀得連自己都很挫折,要
  溫暖卻生不了溫。想像一下,在銀幕前或電訊中和所愛的人談感情,有溫度嗎?就是對著電腦銀幕影像親一個,滋味又如何
  ?幾個人討論,不見面能好好交流嗎?表情、動作、情緒能看到嗎?為了練習人與人溝通、相處,非見面不能達成,所以要
  求一定要見面討論。起先有人會覺得不必、很煩,可做了,終究還是體會到是什麼意義、有什麼用。

  2.進度表越來越長、越精細,說明越來越明確,要求越來越強硬,你會有被壓迫、被恐嚇的不舒服感嗎?我還是要說,情非
  得已!這是學生教會我的(下面還有更激烈的);而且在我的課程裏,這不是管理條款,除非你搞不清楚這門課要做什麼,變
  成受害者。當學生帶著要學分的心態進教室,搞不清楚也不想搞清楚什麼是生命的功課,也搞不清楚選擇是承諾這件事,就
  用舊習性--應付、鑽漏洞、欺瞞來反應;如果順著學生的心態、行為,這門課就不必存在了。我用的是比較激烈的方式,要
  他們醒過來,為自己培養新的習慣。他們可以決定要不要,但我明白我在為他們做什麼,不會被他們勒索的。

  3.條文中有個重要訊息:我用我的要求預先為可能發生的紛擾設下防護牆;為那些想做又面臨人際阻碍的同學鋪好支持的力
  量(等於我在後面撐腰,為他們承擔責任),讓他們可以勇敢的去練習。萬事起頭難,我得適時的幫到他們。

[說明M 
  沒準備好,無法參與(不是參加)課程,來了等於沒來!

 [說明N 
   1.這裏說的是不肯,是心態上的閉鎖,不了解課堂要做的和他之間的關係,又很堅持不願意開放。1996年開始發生不肯說
   話的案例,之後漸多,阻碍了課程進程。

   2.在這門課裏,說話是權利也是義務。不表達不會有交流、討論;當個聽眾在這門課裏無法證明是不是有效學習。一般上
   課不說話往往是害怕或從來就只聽而不會有意見的,我會走到他前面,把麥克風塞到他嘴邊,等他,鼓勵他說,說什麼都
   可以;只要開口表達,我就會嘉許他的勇敢。

 〔說明OR見下次〕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HE LIFE COA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