謝錦說他也很怕痛,並不是生老病死苦的痛,而是一種「生命的痛」,如果他沒有辦法成長,要接受停滯的生命那樣的壓迫導致的痛,他是連一丁點都無法承擔的,謝錦說他很怕這樣的痛,所以他每天都在成長,就算是需要帶著恐懼往前走,他都還是要繼續長下去。

很多上過課的人,都有聽過老師說九九年他去上過一堂讓自己成長訓練的課程,且讓我們把時間往前推,生命成長的機緣,天天都有,為什麼他看見並給自己機會呢?

他說:「因為我對於那時候的一切感到壓迫,在我尚未感受自己之前,我對自己很封閉,當然對於外在所有的人也很封閉,但是我並不知道自己的封閉 ,我只是覺得活著很緊張、很累,但是我也不知道…… 為什麼我要這麼累?那時候我雖然已經緊張到太痛了,但是我沒有反應,我好像所有的一切,都是為了他人而存在:為金錢討生活、為家庭討感情,但是這一切 都讓我很飢餓 我感到很不滿足,那我為我自己呢?在生活中,我已經喪失感受了,除了……痛。」

然後,謝錦就決定「我再也不要這樣痛下去了,於是我就開始為自己出征。」一路走到現在,這是個關鍵體驗,也是很多轉機的開始,如果有人不懂什麼是「體驗」,這個說明我們等謝錦的書親自告訴我們。

然後小編在把時間往前推一點,是什麼的薰陶讓謝錦營造困境給自己跳,謝錦笑笑說,這不只是他的,這是眾人的。很多人都相當習慣「理所當然」這樣的辭彙、想法和態度,而對於過去的謝錦也是天經地義的,中國傳統的家庭和文化養成理所當然的樣貌,所以關於一個「男人」,他只學會要很堅強的樣子就會很man,關於一個「父親」,他知道需要關心的付出就會很像爸爸,所以他在那時候跟傳統一樣忽略了「人的需求」,傳統文化並非不可取,而是在傳統中缺乏「愛」的可能,很多時候我們的缺乏來自一種對愛的需求,然後我們就急了,壓迫就出現了,關係就惡化了,只是很多人選擇繼續痛下去,但是謝錦並沒有選擇耽溺在關係中,一直到現在他都還在學習「愛與被愛」。

訪談至此,對小編來說、謝錦的方法大有賭徒的風格,就像他對自己的決定,他說:「改變還有一半的機會,如果不改變就一定沒機會。」他已經活膩了,但是他不想自殺,「活膩了」的困境只是讓他更去面對自己的恐懼,他的想法是「白活不如不活」,這樣的信念背後更重要的是「無懼」,對於現在的謝錦來說,不擔心失去不僅僅是因為不期待而已,更重要的是因為「我可以承擔失去的後果」,這時候謝錦將承擔換成擁抱,現在的謝錦已經可以擁抱恐懼,真的將恐懼轉化為情緒的一種而非壓迫自己的來源。

這樣的轉變僅僅是因為,謝錦擁抱了自己,他轉過頭來看看自己的樣態,真正的接納自己成為自己生命中的主人,這句我們常聽的話,也是從一個怕痛的人身上來的,因為他坦承自己怕痛,所以給自己找活路,那……我們呢?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HE LIFE COA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