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婆婆講英文】

某天聽到婆婆用破碎的英文和外國鄰居在門口聊天,有說有笑的,讓我覺得這件事很有趣:公公從年輕時有機會來美國後,一直努力自修「空中英文教室」,從未間斷,甚至常常問我不懂的單字和片語是什麼意思,認真程度總讓我自嘆不如;婆婆則是完全相反,沒翻過一本英文書好好唸過,在買菜或聊天中學到什麼就拿出來用。這次進一步相處,卻發現常開口講英文的都是婆婆,一次次與外國鄰居碰面時,公公都沒開口交談。他還是持續唸著英文,總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開口吧。
  兩老學習英文迥然不同的方式讓我有種體會,在這資訊爆炸的年代,不覺陷入收集知識的恐懼妄想中,對於知識也變成「想要」和「需要」的議題,想要很多的知識,來填滿安全感,增加競爭力,總覺得自己還不夠,要更多的資訊才能付出行動,對於知識資訊生成一種依附關係,而對當下生活的所需,卻反而不知所措,知識資訊如何進入生活生命,一直在外搜尋的狀態。
  就像在讀書會上抄得滿滿的筆記,沒行動體驗,「知道」也只是繼續躺在筆記本中而已,不只和自己沒關係,大部份「知道」還被遺忘了。關於察覺到自身的豐盈充滿,或是匱乏不足而外求,婆婆用破碎的英文,和鄰居維繫了感情,約好了明日一起聚餐,也給我上了一課。
【嬰兒的眼睛】
  這週在醫院注射室裡,看到兩樣風景。
   帶兒子打預防針,一連打了三針,直到最後一針比較久,他才哇哇大哭出來,但隨著針打完,離開肌膚接觸的那刻又馬上停止哭泣,好像沒事一樣,繼續好奇地探看四周的人來人往。而那些較大的孩子,已經知道打針為何物,在注射室外頭就開始焦躁不安,父母的安撫和哄騙不知是否舒緩情緒還是更加深恐懼,個個在打針的當下哭得驚天動地,相較之下,嬰兒如一張白紙,沒有過去沒有未來,只有當下。
 記得育凌曾帶過阿梵達的注意力練習,裡面有個篇章「嬰兒的眼睛」,提到「孩童天真的注視裡,沒有自我意識、沒有難為情、也沒有價值評斷。還沒有被世界的擔憂或喜好所襲捲,是現在,在這裡。」價值評斷,遮蔽了我們曾有的那雙嬰兒眼睛,「知道了就是災難」,知道越來越佔滿空間,也影響人用「想」的方式過生活的慣性。回不到嬰兒時期的白紙空間,但現在有機會和嬰兒相處,就循著他的視野,看看他對世界的探索吧!
【多餘的力量】
   這幾次練瑜珈的過程裡,對於老師提醒的一句話特別有感覺,就是放掉多餘的力量。
   常常不自覺地,很用力去維持某個體位看起來的樣子,忘了注意呼吸,這些過多的力量也是一種操控,施壓要求身體達到所要的姿勢,身體卻是更搖晃而無法持久。這讓我想到照顧小孩的忙碌生活以來,我常常也是突然才大吸一口氣,用著許多的力量在維持忙亂之中的秩序,是不是有時,也用了過多的力量了?
  試著重新回到關注呼吸,回到放鬆時深而長的呼吸,由呼吸帶領動作,再次感覺這兩種不同方式所引領來的當下,原來我是如此用力地讓自己不要亂了。一次次的覺察,一次次的練習,一次次的呼吸到更多的空氣,體驗如此簡單的放鬆流動, 卻是好不容易,當自己想要追求放鬆時,其實又不自覺用力了!
【一條老路】
 小學二年級的姪女在我身旁寫作業,她一臉苦惱扭動著身體,還唉聲了好幾下,問我造句要寫什麼?我便看了她的練習試卷,其中幾個造句都寫好了,只剩這一題。我說寫得不錯啊,她回說那是課本上有的句子,她寫不出來的那一題,是課本上沒有舉例的。我又問她,雖然課本有,要不要自己想一些造句?她馬上說,老師要她們照課本寫就好,不然很容易寫錯。
  最近讀《儒林外史》,對書中馬純上走在讀書人的不歸路頗有感……原來進入體制內,從小學我們就開始應付老師,應付這個考試制度了! 看見自己年少時與教科書、參考書終日為伍的歲月,歷史又重複顯現在姪女身上,遇上同樣體制下受教育的老師,一代代傳承的套裝知識,老師變成用自己的生命,浪費學生的生命。
   而這與我們要學「做自己」也大大有關啊,當我們那麼在乎老師的想法,害怕犯錯,走上「標準答案」的人生路線,何時才會開始做自己?當我們那麼認真努力、和大家擠破頭地走在老路上,也難免會常覺得自己身不由己、沒有選擇吧!

謝錦「文學與生命覺醒讀書會—課程落實生活實戰分享」by  奧莉薇 (  1-4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HE LIFE COA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