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允許自己脆弱的能力》


由於在家帶小孩,工作量大減,常造成我「財務上」的壓力,因為我跟Leo是平均分擔家務,一人一個月出兩萬塊。這些壓力從小孩出生就不斷累積,有一段時間我的「受害者情節」很嚴重,常常覺得自己很委屈。經過張德芬的三本書,我開始漸漸讓自己去承認「事實」,那就是我現在「賺的少」、無法像過去一樣很有「骨氣」的跟Leo平分家中開銷。從告訴他這個事實、跟他討論他應該補貼的費用,一直到今天請他先代繳信用卡費,我發現這一切「事實上」都非常容易,但我總是會在開口前先在心理折磨自己好久,給自己很大的壓力,我看見,這一切都來自于我不允許自己脆弱。
 

我很久以前就知道自己很「堅強」,也一直在練習至少在Leo面前放下無謂的堅強,我很感謝他在這些事情上永遠都那麼成熟,不會多說什麼,讓我可以一步步練習。今天,他也沒有多問什麼,反而是我自己把狀況說出來,練習陳述自己的「脆弱」。在過去,我心裡都還是會有一些激動的情緒,想要試著在說明的過程表達自己「是不得已」的,但這次我看見自己平靜地訴說緣由,儘管在說之前心中還是充滿害怕,但我發現自己越來越能平靜面對自己的「脆弱」!

 

責任是雙向的

一直以來都以為責任是單向的,直到老師上課時的提醒才明白這一直是「雙向」的。

學生沒寫完作業我走人這件事,我一開始以為我是要為我說過的話負責;後來,我發現我更是要她學會為自己的事負責,在這點上,責任就是「雙向」的。

 

言(一歲八個月)最近進入許多父母都頭痛的「不要」期,有的人甚至會說這是叛逆期,但我一點也不這麼認為。這段時間應該是他們自我發展最重要的時期。小朋友在這個階段,開始發現自己可以做很多事,甚至說的話也有力量(「不要」就是),所以他們會大用特用,有時當然會用得太過,例如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但什麼都「不要」,這就是父母很頭痛的地方。

我跟Leo說,當我們問她,就是給她權力去決定,這時就必須尊重她的決定;而且,也要求她為她的決定負責(如果是她絕對不能去做的危險事情,就不需要問她,直接且嚴肅地不讓她做)。

今天下午,我問她要不要喝水,她想都沒想就說「不要」,然後我就自己喝,這小孩就會很有事的跑過來要水喝。這時,我會跟她說「你已經說你不要喝了啊」,「請問你要喝水嗎?」我等到她肯定的答案才給她喝。一方面,讓她知道:「不要」是有力量讓你拒絕,但你必須為你的決定

負責,但這不表示你不能反悔;你可以反悔,但你必須表達清楚你「要」什麼。另一方面,我也在訓練她好好聽別人說的話,並且學會表達自己真正的意圖,確實明白「要」和「不要」的關係。

當孩子越能表達她自己,就表示她越能跟這個世界溝通,現在這個「不要」關鍵期,正是讓她理解「責任」這件事的意義。我發現我在這點上,因為知道了其中的道理,反而不會失去耐心。當我總是心平氣和與對方相處時,事情總是更加順利地完成。(這不表示我從來不發脾氣啦,有時言太過無理取鬧我也會崩潰。)

 

 

《沒有「大人」「小孩」之分》
 

回想從研究所到現在的家教學生,我發現我每個學生都很喜歡我,他們會跟我談自己未來的規劃,也都很信賴我,這是因為我對他們沒有一般「老師」「學生」的區別,我把他們都當作「大人」看。
 

我現在家教剩下一個高職生和一個開海外房地產投資的大人,這個高職生是我從國一一直帶到現在。她有時會功課沒有寫完,我發現頻率有點多的時候,就跟他說,如果他下次功課沒寫完,我就直接走人,下次他作業寫完我們再上課。通常小朋友聽到會有點嚇到,然後這句話的效用大概可以持續一個月,之後,狀況又開始發生。所以前幾週某次上課我就決定當場走人,心平氣和地跟他說:我說過再發生一次就是這樣的結果,我們下次等你寫好再見。他當時有點嚇到,而我也決定屢行我的諾言,腳步輕快地離開。當然,下次上課作業全部寫好,而且接下來的每週都是乖乖做完。

做好作業對我而言只是第一層次,最重要的是我要他學會對自己負責;而且,她也很清楚這一切是對事不對人,我不會因為她沒有做作業就批評她的人,就像英文裡說的「no hard feelings」,我當場走人之前和之後我們的關係還是一樣很好。我不會把她當「小孩」看,所以我們之間的約定就像大人之間一樣,說到就要做到。
 

我發現我跟言言也是如此,很多人會驚訝言的語言發展速度很快,問我是如何教,我都說就是跟她說話,把她當大人一樣的互動,所以我會跟她一起看窗外的風景,然後跟她說山嵐很美;我會跟她玩,然後她不小心弄到我的眼鏡,我會告訴她我很痛;我答應她的事我就會做到(例如洗完碗就抱她);在情況允許下讓她自己決定她要做什麼事(看書?看巧虎?還是出去玩?),這些把對方當成跟自己一樣的「人」的對待方式,讓我們之間建立了信任感,就像我跟我的學生一樣,這是最近我看見的一個很重要的態度。

謝錦「文學與生命覺醒讀書會課程落實生活實戰分享」by    Mevis  ( 7-9 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HE LIFE COA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