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察覺焦慮】

在家庭旅行的最後一天早上,還沒吃早餐,媽媽趕著要我們趕快收拾行李回台北,七手八腳地遞東西過來,很有壓迫感,反而不知道怎麼整理了。我突然對媽媽大聲喊,請她坐好。

聽見媽媽說:我一早起來,就要出去走一上午,我很焦慮......。她的回答讓我想到自己急著催促先生的情形,這週功課,就是在察覺與感覺焦慮。

週六跟先生去上太極課,上完課,他想去故宮看畫展,我擔心連假塞車,遊客多,不是很想去;途中,他想吃土司,就在找咖啡廳的過程,意識到自己很不耐煩。先生說他乾脆自己去好了,這才發現內心有一種不甘願,不願意把時間花在這上頭。

那我應該要把時間花在哪裡?我一直想要回到自己的房間,不管是收拾整理,或是在電腦前寫點東西都好,已經成了一種習慣,出來就應該要趕快回去。突然覺得這樣對我跟我在一起的人不公平,對方不值得我花這些時間嗎?察覺時,把腦袋的念頭放下來,人放鬆,兩人的關係就好了。

回頭想想,這種隱形的焦慮,影響了我跟人的關係,似乎總有更值得去的地方,更值得做的事,真的是這樣嗎?還是一種幾乎已經像空氣一樣的習慣,壓迫著自己也壓迫別人,就算是獨處的狀態,內心也永遠在追逐下一個目標。

這個星期藉由察覺被焦慮牽著走,整個人變得麻麻的像牛的時間有變少。這是從媽媽身上看到對應於自己的習慣,感謝她送來的禮物。

 

【在錯的地方找鑰匙】

昨日掃地時,忽然浮現了張德芬《遇見未知的自己》書中的比喻:明明在A地掉了鑰匙,卻在B地找,只因為B地有一盞路燈,看起來比較明亮。瞬間啪的一聲,這不正是在說2014年的自己嗎?

去年下半年,自己跟一位朋友有些衝突,表面沒事,但關係卡卡的,心裡不舒服了大半年。在W提供的關於親密關係的作業,很驚訝的是在閱讀過程中浮現的對象並不是先生,而是母親及這位朋友。在消化了一些小時候沒有過去的情緒之後,突然朋友與母親的身影重疊,看到原來我一直在這位朋友身上要當年母親沒有滿足我的東西,諸如被看重、被認同、被欣賞、被喜愛等等。

一直以來,我把對方看得比較高大,比較優秀,一如童年時仰望盛年的母親,親密、倚賴與壓迫感也由此而來。當兩人關係好的時候,覺得很滿足,很有信心,當覺得對方不認同我時,就有被遺棄的感覺,甚至憤怒。突然看到,兩人關係卡卡的,其實跟發生什麼事關係不大,而是整個心理背景的錯置。

有趣的是,當看懂之後,我對這位朋友的感覺,以及因有所求而來的種種情緒,像脹滿的氣球突然消風,真是如夢泡影,說破不值一文錢。原來這就是外求;而外求的原因那麼幽微,那麼久遠,關係那麼纏繞,人就這樣被騙了大半生。

感謝這份機緣,自此我也能坦然面對朋友,並且告訴他原委,兩人關係轉變了。距離這個發現大約有一兩個月了,而昨天下午腦中突然跳出書上的話,原來在錯的地方找鑰匙就是這樣,而人豈止在朋友身上找,也在老師、主管、伴侶、…身上,以及學校、職場、家庭、修行團體,像自己以前在禪修時,在意日記有沒有被分享…其實還是在找認同。

而當每一次感覺到被冒犯,不被認同,失戀、失敗、挫折,或是特別想要證明自己時,就是內在的黑暗王國又被激起的時刻,但往往不查,以致又想換另一個錯的地方、錯的對象找。

察覺之後,覺得變得比較單純、放鬆,但看到只是一個開始,還得去看自己能否誠實地看有多少外求的項目,然後鼓起勇氣按下DELETE鍵......

難怪有人說,人生是從加法到減法的旅程。

 

謝錦「文學與生命覺醒讀書會—課程落實生活實戰分享」by  2016  千風  (6-9上)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HE LIFE COA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