失戀

上週寫了面對L的真實感受之後,不知為什麼突然想看「星際效應」。當看到進入黑洞的爸爸,終於回到百歲女兒身旁,躺在病床上的女兒說,她相信手錶指針震動傳遞的訊息,知道爸爸是她的鬼,「沒人相信我,但我知道你會回來,因為爸爸承諾過我。」女兒邊哭邊講,即便她要離開人世了,依然相信這承諾有實現之時。看到這一段,忍不住大哭,沒辦法停下我的眼淚,而現在,邊寫,也邊哭。彷彿那過去深埋的傷痛就這樣輕易被看見了,被說出來,有人終能看見那躲在深處、滿身是傷的小孩,用著這一句話,拯救了他。

同時我也明白了一點,承諾有可能被逼著成為交易,物化自己的交換,當這些傷口被看見,苦痛慢慢消融之後,下面被蓋過、遮蔽、深藏的傷,也能被看見了。過去所經歷的,因為信任一次次破滅,等不到履行承諾的苦,也才有了同理,有了溫柔,能靠近同樣因承諾受傷的人們,不再只是給出一份理解,更能讓他們知道並不是沒人能懂,傷口終能開始轉化。當我明瞭這些苦都也有其意義時,又是邊打邊哭,掉了好多眼淚。

這段時間我跟L告白了,表達了我的心意,這也是因為願意重新相信承諾所生出的勇氣。週日L也用信,表達了她的意思,我被拒絕了。週日繼續用文字很深地談了談,說了一些之前說不出口,與沒機會講的話。

再收到L的回信之前,心念已告訴我會有這樣的結果。能勇敢對L說出來,不只是有沒有傳出心意,也不只是願意踏出才有可能,而是去面對我自己為什麼不敢說出來的問題。

回給L的信中,除說自己的部份,也回應了她所分享對前男友論及婚嫁而避開的恐懼,說不定也是受到爸爸外遇、媽媽早逝的影響,或許承諾對L來說,背後也有一段深刻的故事與功課。

最後,給了L祝福,願她能不因恐懼而有所阻礙,走出自己的路而日益芬芳。
 

謝謝同學

上週五上完課後,情緒在家中慢慢發酵,從害怕慢慢變成生氣,想起聽到"關係疏離、沒有親密感"這些話,心中Murmur起來。就這樣週五、週六心中時不時就冒出這些氣。在床上慢慢咀嚼這些情緒,像是面對我媽的期望,只是內容不同,一個是外在價值,像地位、錢權的標準,一個是身心靈的狀態要到某程度的熱絡與親密,而期待之餘的我,又像是再經歷與我媽的抗爭,背後是重新面對期待的舊傷,還有很多包袱放不下。

在這情緒之中也勾起過去上課時提到的討愛、受害者、當上帝等情形,忽然發現這些對我都有一點一滴的影響。謝錦提到同學的討愛,提到圓圓的上帝情結......,還有很多的事件,那些在腦袋中理解是一個狀態,但內化的可不是這樣,跑到價值評斷上去了。課堂上所提及的討愛、受害者、當上帝情結,變成一種束縛,要我不能這樣,否則我就會被別人盯、被念、被嫌;我不是中性的看待它們。經過這次,也看清楚沒什麼是絕對中性的,太極圖上又怎找得到那絕對中間線,只能一次次提醒自己,盡量練習中性的看待。

念頭翻來翻去的同時,心中忽然冒出這些背後藏了我想要,卻說不出口的東西,我想要說話,想要捍衛自己的界線,想要做點不同事情,想要愛,反而學了越多身心靈知識,就越失去純真,彷彿要成為不能討愛,不能當受害者的聖人。但真的是不能當受害者嗎,想起這一年多的領悟,我回溯幻想我媽離開時,第一個就是先當起受害者。那樣的情境讓自己沈下去,與內在母親告別,才有了一些療癒發生。當看見當受害者也是有意義,我允許自己能當受害者時,彷彿有個重擔就放下了。

不知不覺,我的七情六慾就被身心靈知識的纏布,一次次綁了起來,就像溫水煮青蛙,慢慢綁,等發覺就已經動不了了。在心中暗罵:靠!不要來這麼多膠布好嗎?

 

餐桌的恐懼

早餐時煮了蔬菜麵,一如往常地在廚房吃而不去客廳或餐桌,突然想起舅媽的身影。

印象中小時候住阿嬤家或是年節家族聚會,大家吃飯時兩位舅媽常會坐在最邊邊或是乾脆站在廚房吃。這是因為以前認為媳婦嫁過來終究是外人的傳統禮教,不能同桌共餐,且有時人太多坐不下,就讓舅媽們與小孩子去客廳吃。一場飯,用了親疏、年紀,分開了同樣是一起生活的家人。

遠離飯桌而乾脆去其他地方吃,也帶有一點遠離阿嬤的嘮叨與閃避對媳婦的期望與標準,對於餐桌上沒辦法直白說出內心的感受,多是在評論哪個不好、哪個有問題等,也讓我想起兒時的我,常常是最先逃離飯桌的一位。
 
當在家裡跟父母一起吃飯,以前面對的就是爸媽的期望與要求,你要OOXX才比較好,OXOX對你有幫助,你怎麼都不吃?不要偏食、身體會被你 OOXX之類的。吃個飯補充能量,還要補充最新人生方向規劃與健康資訊,那些要求夾雜著爸媽的恐懼和煩躁情緒傳了過來,我厭惡著,連同一起吃飯也厭惡。而舅媽們去廚房吃,不論是被逼的還是自願閃人,也是一種自保的方式,我看在眼裡,也印在心裡。

也想起之前取嚏所看見的,小時候剛睡醒打噴嚏或流鼻水,爸媽一看到就蹙眉高聲下指令,那種厭惡自己,覺得自己又惹爸媽生氣,是自己不好的恐懼一次次深植,為了不想再經歷這份失望與痛苦,打噴嚏就乾脆壓住或是從嘴吐氣讓聲音變小,流鼻水故意遮遮掩掩假裝沒流,乾脆不講話就不會被發現有鼻音,甚至有病都要裝沒病。

生活中細小的毫末,無一不是一種選擇,也可能是被制約的選擇,只看得見我所能看見的選擇。

謝錦「文學與生命覺醒讀書會課程落實生活實戰分享」by   昱達 (5-7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HE LIFE COA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