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被說教的感受】

這週繼續去看對方說話的背後有什麼含意的練習。

最大的改變,不在他人身上,而在我身上。因為對他人的期待越來越少,我變得越來越輕鬆。少了臆測的費力,我專注在眼前事的時間變多了。雖然加班忙,我的心裡卻沒有什麼對話。(剩下的只是:「奇怪,事情一直做,怎麼都還是做不完咧?」還有「哇,時間怎麼過得那麼快?」之類的。)

在此同時,我也體悟到,真心為他人好、想告訴他人些什麼的時候,真的要練習一層一層的問進去。為什麼要一層一層的問進去?因為道理他都懂。很多時候人執迷不悟,是因為他想執迷不悟,並不是他不知道自己在執迷不悟。如果我只因為一個人沒有做出某一樣行為,就認為他不懂,而一遍又一遍的提醒他,就會落入說教。而說教是沒有人想聽的。

我終於發現被說教的那股不自在、不開心的感覺,是從哪來的,因為那時我「只會」感到被看輕,不被尊重。所以唸緊箍咒是沒有用的。別人只會覺得我很煩,而感受不到我為他好的心意。同時,「執著」只是在滿足我自己,所以當然幫不到他人。

臣服於一件事情,我感覺了些許失落,但也的確輕鬆了許多。

 

【對眼練習】

最近,○○分享了我一個對眼練習的聚會消息,我在一陣小小的抗拒後,報名參加了。

靈活的自動導航模式,在接收到這個訊息的時候,立即開始自我對話。「天啊,好害羞!要跟一個不認識的人眼對眼一兩個小時……而且在那個時候,還會有許多發自內心的反應出現。天哪,我能接受那樣的自己嗎?」評估判斷開始,自我解釋開始,羞愧開始,不想面對開始,於是,抗拒開始。

但我明白的,這是生命的禮物。很珍貴、很難得,如果是依照我現在的狀態,絕不可能會去接觸這樣的訊息,遑論參加了。我在參加之前就先受傷、先受害,反過來想,這正是進步的契機。我覺得自己對自己已經很誠實了,其實不然。在這樣的一個小契機來臨的時候,挖出了深不見底的恐懼。我的恐懼和抗拒在保護些什麼?讓我看看吧!

今天,我找了個鏡子,對著我的臉看個10分鐘。沒有別人在場,我是放鬆的,但卻在這樣不需帶著角色入場的情境下,我看到了一張左右不對稱,透著悲苦和疲倦的臉。這張臉我好不熟,看起來有深深的無奈,藏著很多秘密,了無生氣,看起來就像是被抓進集中營,還是勞改奴隸的臉。好慘,我都不曾發現我有這麼慘。

我明明精神很好,眼前的這張臉卻顯得好想休息。奇怪,我有這麼慘嗎?誰迫害我?

沒有,沒有人迫害我。我的生活其實真的也沒有很慘。答案出來了,我好不想承認。迫害我的,是我自己,是我時時刻刻的「念」。

如果,我生活中的每一個念,都在加深自我壓抑的程度;那麼我當然會繼續我現在的狀態:就是一個可憐的、生活的奴隸,深深的困在受害者的深淵裡。「自我鞭打」和「自我壓抑」到底是什麼時候成了習慣的?而這個習慣跟著我多久了?我喜歡它嗎?我靠它生活嗎?我獲得了什麼甜頭嗎?是不是因為它才不會犯錯?是不是因為它才能維持我現在的生活?所以我的生活方式就是靠這不斷的壓迫自己所建立的嗎?

對現在的模式緊抓不放這一點,漸漸造成了可怕的問題。我已經習慣這樣驅使我的生活,讓每件事情按部就班。形式上沒錯,動力上出了問題。這使得我連做自己的事都形同交差,一心一意的期待終點來臨,以求解脫。精神好的時候,我會對自己提醒提醒再提醒,疲倦或忙的時候,心頭又有一塊醬菜石。

最近在備考,這樣的情形重現,如臨深淵。還沒透到心底的愛自己,面臨考驗。可是我又很開心能看到這一點———醬菜石啊,我們打個商量,下次你別再壓我心上了,直接掉進我的心裡吧。

 

【牢牢抓住恐懼】

從情緒裡拉出距離,才能學到東西。不然,就只是揭開脆弱的身體去承受排山倒海來的傷害,塞滿自己的容忍空間,然後再度封閉和療傷罷了。
這週放了自己一週的長假,除了好好準備考試之外,也趁機做一番檢視與療癒。在與工作拉開距離的這段期間,我看清楚了自己的行為模式:

1. 對工作感到戒慎恐懼;2. 帶著趕快解除心頭大患的心態來解決工作;3. 帶著恐懼被人發現我哪裡做得不好的心情交出工作成果;4. 一路上心神不寧,直到下班時間到來,衝出工作場合療癒與休息。

真的,上班的每個日子,無論我忙或不忙,回家時我都是極端疲累的:
 

週一:恐懼、受傷、療癒、調適;
週二:恐懼、受傷、療癒、調適;
週三:恐懼、受傷、療癒、調適;
週四:恐懼、受傷、療癒、調適;
週五:恐懼、受傷、療癒、調適;

 

週六:期待的逃離工作日來臨,慶賀、放鬆、喘一口氣;
週日:雖然放假,但已經不自在,提前調適自己迎接星期一的到來。

這樣的情緒慣性行之有年,造就了疲弱的身體和精神。最近,在努力增加覺察的功夫後,我發現了自己循環的疲累和不可思議的矛盾:我在自己選擇的工作上這麼不開心,每天都需要療傷與修養?難怪總是這麼疲累啊!

情緒的慣性不只一斑。面對挑戰時,我的焦慮更是無限增長。這週日的考試是早就已經知道的事,我也不斷調適自己平常以對,但我還是在昨晚失眠,今日猛咳嗽。放鬆、沉靜、走來走去、看書、做考題都沒效果,心知功課來了。

我在做甚麼?「我看見我沉溺在焦慮感中。」

背後的念頭是甚麼?「我要自己達到完美的地步,即使我知道我根本沒有準備完,也不可能準備完,也是一樣。」

我想在這樣的念頭底下待多久?可以出來嗎?「呃,可以!」

你接下來想怎麼做?「繼續過生活。」
 

有了覺察後,身體鬆了很多,但仍能感受到心臟的跳動。情緒的慣性一來,我盲目地隨之起舞,忘了自己有主動選擇的能力;如此造就了與過去毫無二致的惡性循環。所以,我的憂慮、焦慮和緊張感總是很熟悉,在這幾張大網的包覆下,我沒有來由地以為我又被掐著走了。盲目的下場,就是為情緒編合理化的故事:「我就是沒辦法面對考試。」、「我就是承受不住自己表現不好。」、「我就是很沒那個臉皮被人嫌。」……所以,「我就是很害怕我不完美。」在面對真正的挑戰前就先「內戰」,一天下來,我當然精疲力竭。

從情緒裡拉出距離,才能學到東西。我看見我牢牢抓著恐懼,捨不得放開的模樣。我謝謝它過去帶給我生活的「真實感」,今後我也不會逃避它,但會開始學習其他過生活的方式。

謝錦「文學與生命覺醒讀書會課程落實生活實戰分享」by  2016  晴空  4-6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HE LIFE COA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