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我和父親的關係】

我和父親的關係,在母親離開他之後,變得相當緊張。他憂慮孩子都選擇母親,離他而去,導致我們只要超過兩個星期沒回家看看父親,他就會打電話或傳訊息咒罵。還沒等我回應,他最後總是撂下一句:「既然妳不要辛苦養大妳的老爸,不懂得感恩,那就斷絕關係,以後我死了別來拜我!」就掛斷電話。聽到這句我總是被拉進情緒漩渦,久久無法平復。並勉強自己儘管忙碌,也要回桃園一趟探望他。

今年八月時,父親又來電要脅斷絕關係,我當時決定要處理這個已經糾纏一年多的結。於是我回覆他:「雖然覺得不捨,但我還是尊重爸要斷絕關係的決定。」父親便不再說話,我們之後整整兩個月沒有聯絡。

最近,在沒有父親的壓力下,我感覺到自己對父親是有些思念,於是主動問候、關心他的近況。這次是發自內心的,不像之前是因為害怕父親的胡思亂想而聯絡。父親的回應有些不自在,但是對話的過程相當愉快。

回想到自己過去為了維繫關係,而勉強自己待在受害者位置,委屈求全。然而這麼做的結果,就是彼此越來越遠。當我願意跳脫受害者位置,將彼此視為平等的個體,關係雖然會改變、不像過去看起來的緊密,但是至少變得真誠。

謝錦不收對方用倫理為武器的情緒勒索,事情就開始轉圜了,書渝還真有妳的。這是個起點,關係還可以轉進的。

 

【隱藏在親密關係中的原生家庭】

週末買完菜回家路上,老公在一間鞋店停下腳步。他拿起幾雙鞋看了看,沒有什麼興致就轉身離開。問他想找什麼鞋子,老公說最近一直下雨,想買防水的鞋子。我馬上跟他推薦上個月和同事們一起買的T牌,雖然價格中上,但是可以穿至少十年以上。老公的臉馬上垮下來,說:「妳為什麼一直要我買T牌的鞋子?這樣的行為不就跟妳媽媽一樣?」

當下馬上穿起盔甲,反擊說我又沒有強迫一定要買。唸了幾次:「我不是芭樂」,情緒總算平復了一些。我仔細回想,的確,自從買了T牌的鞋子之後,因為自己覺得很好穿,所以跟他推薦兩三次,只是都沒有得到正面的回應。

現在想起來,過去的我也像他一樣,面對媽媽的遊說、推薦某商品,我幾乎都選擇不馬上回應。我內心的預設都是「反正媽媽根本不會聽進我說的話,她覺得好的東西儘管我說不喜歡,她還是會買回來給我」。每次我拒絕媽媽的好意,媽媽的反應就像我被老公拒絕一樣,穿起盔甲反擊。

穿起盔甲這個舉動,是因為我得不到老公的認同;類比到母親和我,我看見母親其實這十幾年來,每個月至少上演一次「我是芭樂」的戲碼,都是為了想得到孩子們的認同。進入婚姻,真的才是面對原生家庭的開始。

 

【對關係斷裂的恐懼】

這幾個禮拜,經常收到來自朋友們的回饋和提醒:「我覺得妳是個很壓抑的人。」第一次聽到這樣的描述,是在幾年前,在澳洲認識的一位謝錦的學生對我這麼說。當時的我還渾身不覺,只有發現自己其實已經很久沒有對任何人表達憤怒的情緒了。

儘管面對的是言語暴力,我都先告訴自己忍耐、理性、千萬別被激怒。回想自己面對內心怒氣無處可去時,表現出的幾乎是同一套連續動作:握拳、抿嘴、發抖、閉眼、轉身、在角落忍住眼淚直到恢復平靜。面對讓我感到憤怒的對象,我外在依然表現的非常冷靜,向對方理性分析事件的條理。

曾經發覺自己如此的行為模式,是來自一個信念:「家裡已經有這麼多情緒化的人了,每天都像處在戰場。如果我再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,家庭肯定會更分崩離析。」現在再次檢視,其實就是對關係斷裂的恐懼,讓我不敢向任何人表達負面情緒。對家人、同學、同事的不滿,只能透過訴苦或寫日記來抒發,不敢直接面對,就怕對方因我的情緒失控而嚇跑了。

寫到這裡,也看見自己對於情緒表達的拿捏沒有自信。擔心自己有一點點怒氣洩了出來,若沒有控制好,就會引起瓦斯氣爆,就會像我的母親一樣,被我國小、國中、高中的同學們形容成「生氣起來超級可怕的媽媽」,也對她充滿畏懼。

親密關係再次重現原生家庭的設定,剛才我又重複了過去的反應模式。當下有馬上察覺自己在壓抑,也聽到有個聲音跳出來說:「不要和爸媽一樣,透過發怒來要東西。」我也看見「表達情緒」這件事對我的潛意識來說,是有目的性、工具性的存在。

 

【感冒】

從上週末到今天早上,因為感冒的緣故幾乎都在床上昏睡,原本已排定的行程和創業進度也因此拖延了。我有個直覺關於這次的感冒,是提醒自己別繃太緊,是時候好好休息。一天躺在床上十多個小時,除了昏睡以外什麼事也不能做。日復一日,我逐漸感到恐慌、甚至有一點羞愧。看著停擺的企劃書,我開始懷疑自己真有這個能耐?

好幾次我透過昏睡逃避這些感覺和念頭,直到前天因為它們出現次數過於頻繁,實在受不了,我決定不躲不逃,將全身浸在恐慌和羞愧的浪潮裡。已經分不清是真實還是夢境,情緒的海水隨著時間逐漸退去,我在漆黑黏稠的海水裡,看到了一個熟悉的身影:母親。

她背對我,不斷在老家忙進忙出。一個人服侍父母、公婆,扶養三個孩子,這樣的環境根本不允許她有休息的機會。我想起媽媽有幾次生病,都只是晚上提早就寢,隔天就(看似)全好了,繼續嗡嗡嗡。然而父親就截然不同,記憶中的父親經常藉病不工作、不分擔家務。爺爺和母親對此感到萬分無奈,也偶爾會在親戚面前吐苦水,說父親:「沒有肩膀、沒有擔當」......

突然看懂了自己為什麼會因為四、五天的昏睡感到恐慌和羞愧,我將年幼時的錯誤認知「生病躺在床上、不設法工作=懶惰無能」,無意識帶在身上直到現在毫不自知。

想不起看懂這些事情的關聯之後發生什麼事,依稀記得那兩天夢到了許多過去的人事物。今天早上,陽光灑了進來,突然有個念頭想出去走走,儘管還沒有完全恢復。走了半小時回到家,便開始不斷咳痰,到了傍晚,身體不再感到沉重,鼻子、喉嚨也都通了。好神奇的一次感冒體驗。

耘之:書渝:懶惰,等於無能。當我讀到這句話時,我的心也揪了一下。小小孩的我,好像也是帶著這樣的信念長大的。

094 謝錦「文學與生命覺醒讀書會—課程落實生活實戰分享」 2017  書渝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HE LIFE COA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