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落榜】   

確定落榜到現在,將近三個禮拜的時間,我看到了幾點:

1. 陷入不可自拔的情緒循環裡:當我什麼事也不想做,思緒被心智控制時,突然感覺這個景象很熟悉。差不多的時間點,去年我因為差點無法實習,面對未知的狀態,什麼也抓不住時,我馬上為自己貼上標籤,無望、不值得、不夠好的心智立刻占據我生活的一切,原來自己已經對這些情緒上了癮,症頭都是一樣的。

2. 我的生命受困於「得不到我想要的」與「得到我不想要的」,或是即使「得到了我想要的」,我的心卻沒有得到長久的平靜。

3. 我是混亂的,表面上我知道自己要去做什麼,下一步該怎麼走,但我的生活已經失去焦點,我被潛意識折磨人的心智控制,腦袋浮現的都是關於未來的幻象,眼前在做這個,卻在擔心那個沒做完,簡單來說,我並沒有活在當下。

看到自己的思緒與狀態,我領悟到每件事發生都有它的目的,落榜讓我看清自己是如何抓著從過去到現在積累的習慣、思緒、情緒反應不放,原來這世界真的沒有意外。

耘之:卡拉,讓自己盡量的在「此時、此地」。確實不容易,我前幾年比較煩躁時,用的定靜練習是:眼跟著手走,心跟著眼走。藉由外在動作的專注,讓「腦袋」先空下來。心煩意亂時,也許可以試試。

 

【迎新】

第一次迎接新同學,對我來說是全新的體驗,亦是回頭看過去與現在的自己的機會。2014年11月2日,是我第一次寫信給謝錦,告訴他我要報名進入讀書會,當時是丁丁告訴才剛結束亞洲行第一階段的我,讀書會目前有缺額,叫我趕快報名,其實亞洲行對我的衝擊沒那麼大,也許是因為我沒有參加完三階段,所以我的改變並不多,不過那時丁丁說了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,他說:「讀書會會有15個人支持你。」

「支持」這兩個字對急於擺脫服務學習leader的我,是充滿力量的兩個字,我也明白我需要看懂自己為何總是在循環某種狀態,於是我進了週一早班,正式成為讀書會的一份子。

禮拜二當晚跟淑惠,帶著新同學一條一條確認讀書會的工作項目與流程,看到靈魂回家時,我也在內心問自己:「在這將近兩年的時間,我回家了嗎?」答案是否定的,但我並未感到沮喪或難過,而是看懂了回家需要時間、毅力,需要發願。

回頭看當時白紙黑字仔細清楚的課程立場與定位等等細項時,才發現要維持本心是多麼的不容易。在這中間我是否曾經脫離軌道?是的。在這過程我是否懷疑過?是的。在這些日子中,我是否抱怨過?是的。這就是習慣,常常把自己搞丟卻不自知。與新同學談話的過程中,透過對話確認她的動機、意願,好像也是再次確認自己的心意,願不願意走上生命覺醒的路程,答案是肯定的。謝謝新同學的到來,沒想過為他人準備的同時,也是再次準備自己。

謝錦:還記得「重讀的藝術」嗎?

 

【怒氣】

上週教師檢定放榜,其中一位關係較好的夥伴意外落榜,當天晚上他就傳訊息要跟我借教育哲學的專書,於是我跟他約隔天,並且跟他說我會在學校的時間,請他4點前來拿。結果,他當天並未來拿,雖然我沒有什麼損失,時間一到我也沒有再等就直接離開,但心裡總覺得有一股氣。

回家後,我傳簡訊問他怎麼沒有來拿,他說他找不到辦公室,雖然偷翻了白眼,我也未說什麼,又改約週一的時間,不過我又再度被放鴿子,當下,氣馬上湧上來,但我沒有做任何動作,我想先感受這股氣,看它從哪來。

這感覺很不好受,我問自己我在氣什麼,因為我沒有因為等他而時間白白浪費,但我聽到內心最深層的聲音是:「我氣他不守承諾!」、「他竟然放我兩次鴿子!」、「他並未看重與我的關係,甚至連一通電話、一則訊息都沒有。」

這時,我也突然察覺到,「我只能生氣嗎?」儘管他放我鳥是事實,但我也習慣用生氣回應這樣的事情。看到自己的慣性後,我決定練習戒掉這個習慣,於是我再度傳訊息給這位朋友,但是我是用關心的方式,先問他:「你還好嗎?」聽他說完後,才切入書本的主題,他有接受到「他已經放我兩次鴿子」的訊息,我並未指責他,點到為止這樣就夠了,停止讓怒氣蔓延,是為了讓腦袋停止編造故事。

另一方面,也是為了不要讓自己成為受害者,先用關心對方的方式,的確較能達到雙贏。

 

【鏡子】

今日上第八節有三位學生缺課,從上課一開始到結束前,我都在問有沒有人知道他們去哪裡,下課時我就告知他們的導師這件事。整個過程我的心情從一開始的擔心轉變為憤怒。

課程結束後,我越想越生氣,覺得他們極度不尊重我,氣到我差點忘記今天要上文學課,坐公車時也一直在想這件事,他們怎麼能連告知一聲都做不到,怎麼能如此不把我當一回事,也一直在腦海裡演練明天要如果好好唸他們一頓。

後來下了公車到板橋,竟恰巧遇到其中一位缺課的同學,我二話不說立刻走上前問她怎麼回事,她說她以為第八節不用請假,另外兩位同學陪她去看醫生,她有請兩名班上的男生轉達,不曉得為何他們沒說。聽了之後我就更火了,直接點明為何看醫生需要兩位同學陪,是不想上課吧,這名女同學聽了不發一語,最後跟她直接表明,如此不尊重,讓我很不爽,最後尷尬地說再見。

感謝一個半小時的文學課討論,讓我可以轉移注意力,不用被腦袋的聲音淹沒。下課後我明顯冷靜許多,也可以比較清楚的看待這件事;我看到我的腦袋是如何使我轉移焦點,從一開始擔心學生的安危,到變成憤怒的投射。認為同學不來上課是因為我上得不夠好,不把我放眼裡,明顯都已偏離「就事論事」的基礎,也提醒了我明天跟同學談話時,要強調的是他們的行為造成的影響,而非她們讓我多不開心。最後打這篇實戰時,心情是感恩的,學生是面鏡子,也是我的老師,謝謝她們讓我照見自己的樣子,晚安。

謝錦「文學與生命覺醒讀書會—課程落實生活實戰分享」2017  卡拉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HE LIFE COA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