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孩子需要不同形式的愛】

無意間看到一篇「奧修談孩子教養」的文章,真讓人茅塞頓開,心境也打開了,在此與大家分享。

裡頭問到:「我和我先生在教養兒子方面有衝突,他想要嚴格一點,我想要有愛心一點。」奧修回答:「讓他做他的,你繼續做你的吧;沒問題的。小孩兩者都需要,因為生命就是如此:如果小孩只得到愛,他會受苦;如果他只得到嚴厲,也會受苦。他兩者都需要。」

我和老公在教養觀念上大致一致,只是難免還是有些爭執,有時對於長輩的照顧方式,我也有微詞。想起來,都是我執著在要用「我的方式」來照顧孩子,所以爭執產生、痛苦產生,似乎無解,每次只能叫自己要體諒對方,卻不是真的穿越,因為遇上問題,又循環著同樣的爭執和痛苦。直到遇上這篇文章,「刺存在,玫瑰也存在」我豁然開朗,真的愛孩子的話,應該讓更多人愛他;讓更多人用不同的方式愛他,他能認識世界上不同形式的愛。

當我放手,我慢慢的把注意力轉回到自己,在乎自己的感覺,在乎自己累不累,有沒有讓自己太ㄍㄧㄥ,有沒有過度給求自己成為完美母親。當我放手,就對老公、長輩要求少一點,爭執也不見了,我再也不會去比較他們有沒有「做對」,沒有一定要如何,才是對的,相反地,他們給予孩子我無法給的愛。

幸好不同,才有意思。然後,我也注意到自己內在世界的變化,面對不同人事物的方式,我也開始覺得,不一定要我熟悉舒適的樣子,別人生命體驗所塑造出的對應方式,我就用開心喜悅的心情去體驗一下,也很有趣,然後那個尊重也油然而生。

「一個真的很有活力的人,是沒有固定的樣子的。它是流動的:當環境需要他堅硬如鋼鐵的時候,他可以前進、剛硬;當環境需要他像玫瑰一般柔軟、纖細的時候,他也可以軟化。」

 

【靈魂伴侶】

這週一老師課上講到,結婚後才開始愛的功課(類似之類的話),當時我和身邊的○○都感到疑惑,互相看了一下,不就是因為愛才結婚的嗎?怎麼說是結婚後才開始學會愛呢?

困惑了幾秒,快速掃瞄過婚前的交往歷史,不得不誠實地承認,檯面下「性」還真的是這一切的導演;男女主角遵循著演化的更替,不斷遷徙,終究一塊走在繁衍的大路上,滿腔是對愛的妄想和索求,哪裡懂愛呢,看著這件事真是個震撼!

這週有天老公沮喪著回家,說起他這些時日因創業遇著的困難抉擇,在那股低潮情緒中,我深深感到陪伴和付出也是愛的功課中的一項。我們聊了許多,最後甚至聊到生死的問題。聊著聊著,老公在某個觀點上和我想法不同,我們開始為各自的觀點站台,我很想搬出陪伴阿公臥床到往生的痛苦日子為證據,但也明白了,沒有親身經歷過的體驗,只是口頭上在說服對方收下我的想法。

夜已深,而我也累了,重點是我們的話題卡住了。我帶著一點怒氣情緒,起身要回房,走時想著,這人根本就不是我的靈魂伴侶啊,怎麼會這樣想嘛。然而此念一出,當下我突然被這個念頭敲打一記,所以和我意見不合的人,就不是我的靈魂夥伴囉?我又是為何會這樣認定?有靈魂伴侶才代表一段完美的關係嗎?認出這個小我念頭是如此荒誕,又真實地存在我的設定當中,如果不是老公說「不」,還不知道這個念頭竟無形地左右我的婚姻關係。

一笑置之地笑了自己,對這個名詞如此神格化,代表未踏入親密關係前對靈魂伴侶的無限想像和崇拜,想到我那些尚未婚嫁的女朋友們,似乎是還等著完美的對象出現,而那個完美幻象泡泡,在婚後一一破滅,才發覺,那個客製化的完美情人不會出現,我們等著的人其實是自己。對於婚後才開始愛的功課,最近越來越能笑著收下了。

 

小我三態

這週和老公在某件小事的互動中,我看見自己一開始變成受害者,一會兒變成迫害者,後來老公態度一軟化,我又變成拯救者,然後我想起這週談到的「卡普曼戲劇三角」。

找了網路上對卡普曼戲劇三角進一步的說明,「美國心理學家卡普曼發現,每個人心中都經常會上演一個由三個角色構成的三角戲劇:

迫害者:貶低別人,把別人看得較低下、不好。

拯救者:也是把別人看得較低下、不好,但他的方式是從較高的位置提供別人幫助,他相信「我必須幫助別人,因為他們不夠好,無法幫助自己。

受害者:則自認自己較低下、不好。有時受害者會尋求迫害者來眨抑自己,或是尋找拯救者提供幫助,而肯定自己我無法靠自己來解決。」

「人們的小我往往會在這三種角色中不停地切換,而當你扮演了其中一個角色時,周圍的人為了維持這個三角的平衡,就會無意識地扮演對應的角色。」


原先我以為的小我會一直固定扮演某個角色,例如一直處在受害者角色,或是拯救者角色。在和老公發生這件小事後,才發現原來一個人就可以玩這個遊戲,既是一個受害者,又是一個迫害者,還是一個拯救者。而在這個遊戲中,其實並沒有別人,只有自己。沒有什麼受害者、迫害者和拯救者,只有我自己一個人的內心戲在上演。

當下的自己,是如此不能自拔地陷入這個受害者-拯救者-迫害者的三角戲劇中,演完了才發現,就如卡普曼所言:

「我們能做的改變就是『覺察』。在每個當下去覺察到小我在三角模式中所處的角色,當我們選擇停止繼續做那個角色,那個模式對應的其他兩個角色也會失去能量的牽扯,而發生轉變。這也是我們平時說的不需要去改變別人,只需要改變自己,自己變了,你和外在的關係就變了。」

喔喔,是這樣子的啊,原來就如我般內向害羞之人也都擅長演戲的啊。

 

謝錦「文學與生命覺醒讀書會課程落實生活實戰分享」by  2017  奧莉薇 ( 9-11 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HE LIFE COA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